脑海绵状血管瘤,专注脑血管瘤治疗

脑海绵状血管瘤
当前位置:脑海绵状血管瘤 > 学术 >

成人活体肝移植:血管瘤供肝处理案例分析

肝血管瘤作为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在肝移植领域中,利用携带此类病变的同种异体肝移植物进行移植的相关报道较为匮乏。鉴于移植供体器官的稀缺性,采用扩展标准的捐献器官已成为必要选择,来自边缘供体(包括合并肝脏良性肿瘤的移植物)的应用逐渐被纳入治疗方案。肝血管瘤在尸检中的检出率较高,多数情况下呈无症状良性病程,仅少数有症状者需介入或手术干预。目前,无论是在尸体供肝移植还是活体肝移植中,使用含血管瘤肝移植物的案例均较少,尤其在成人活体肝移植场景中,此前仅有针对儿科受者的两例报道,成人至成人的相关临床实践尚属空白。本文首次报告一例成功运用含血管瘤同种异体肝移植物完成的成人活体肝移植病例。
尽管肝移植已成为终末期肝衰竭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器官短缺仍是当前移植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拓展供体来源、使用边缘供体成为增加移植机会的关键路径。实践表明,边缘供体或扩展标准供体的移植效果与理想供体相近,肾脏移植中肿瘤切除后利用相关器官的尝试,也为肝移植领域提供了思路。肝血管瘤作为常见肝肿瘤,梅奥诊所建议多数可临床观察,但其在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仍需探索。既往文献报道过几例供肝合并血管瘤的案例,但活体供肝中仅两例左侧侧段移植物用于儿科患者,成人患者的应用尚无先例。本文所述病例,系首次通过活体供体切除血管瘤后,采用含尾状叶的左肝叶移植物完成成人至成人肝移植。

在儿科活体肝移植中,已有针对含血管瘤移植物的处理策略,其核心在于根据肿瘤位置、切除后预估肝体积与标准肝体积比及肿瘤大小决定术式。本案例中,鉴于血管瘤位于相对中央位置且体积较小,参照类似策略实施瘤体切除。考虑到肝血管瘤同种异体移植的长期安全性数据有限,且存在症状改变可能,需严格评估移植物中血管瘤的大小与特征。技术层面,供体手术中可选择背侧切除或体内切除,本例因体内切除更利于肿瘤解剖分离且能缩短冷缺血时间,故采用该术式。作为成人活体肝移植中处理海绵状血管瘤的首份报告,本例证实含此类病变的供肝可安全用于成人移植,保留血管瘤的移植物则需长期随访。研究认为,血管瘤不应作为成人活体肝移植的禁忌症,相关移植物可视为潜在有效供体资源。

病例详情:一名男性自愿作为其子的活体肝供体,术前评估显示其肝功能正常,无凝血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提示肝内海绵状血管瘤,测算左叶体积(含尾状叶)符合移植要求。受体因晚期肝硬化处于终末期肝病状态,该供体为唯一合适来源。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活体肝移植手术。供体手术中,先行体内部分肝切除以移除海绵状血管瘤,术中超声精准定位瘤体以避免重要结构损伤,病理检查确认切除组织为海绵状血管瘤,随后获取含尾状叶的左肝移植物。供体手术时长适中,出血主要集中于血管瘤切除阶段。受体手术采用标准流程,再灌注时瘤体切除部位未见出血。术后供体恢复顺利,无肝坏死或胆漏;受体因脾动脉瘤同期行脾切除术,术后因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二次手术止血,血管瘤切除部位无异常,最终恢复良好,移植肝功能正常,随访数年状态稳定。

通过具体病例验证了成人活体肝移植中处理含海绵状血管瘤供肝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为拓展肝移植供体来源提供了新的临床依据,相关经验可作为同类手术的参考范例。

您可能也感兴趣:

经典案例